貝浩登 | ART TAIPEI 2025
貝浩登_Hans HARTUNG漢斯·哈同_T1971-R12
漢斯·哈同 | T1971-R12 | 布面丙烯 | 114 x 146 公分 | 1971

漢斯·哈同(1904年生於德國萊比錫;1989年卒於法國昂蒂布) 作為二戰期間興起於法國的「無定形藝術」的開創性人物,備受國際認可。除了極度果斷如書法態勢般的抽象繪畫彰顯出的自如隨意,理性主義同樣影響了哈同的創作風格,這與藝術家青年時期對美學和數學之間的聯繫,特別是對黃金比例的興趣不無關係,同時亦是出於必要:在藝術生涯的早期,哈同一絲不苟地將完成的抽象素描與畫布對齊,以便在更大的畫布上將其再現,因為他不能承受即興創作的風險。1960年,哈同在威尼斯雙年展上獲得的國際繪畫大獎,標誌著他在藝術實踐上的決定性轉變。他開始直接在畫布上隨興創作,並嘗試新的媒材(即快乾丙烯和乙烯顏料)以及刮擦和噴塗工藝。追求自然與完美之間的平衡始終是哈同繪畫美學的核心,這一主旨始終貫徹,直至1989年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哈同有機會從事雕刻和石版印刷的工作,嘗試各種工具、媒材與製程。這促使他產生了將石版印刷墨轆再利用的創新想法。他開始使用墨轆將丙烯塗佈於不同的媒材上(如畫布、硬質纖維板與紙板),甚至讓助手們依需求製作不同尺寸的墨轆,以便用於各類型的作品。在這裡,是手推動了機器的一個零件,使機器具備了新的敏感度。在這些使用墨轆創作的作品中,垂直性成為主導。平塗的區域直立或傾斜地分布,將畫面切割為彩色片段。此時,哈同也以創新的方式使用他的調色板。三幅布面作品((《T1971-R12》、《T1975-K31》和《T1976-R39》)以藍色與黃色或橙色的色塊關係為基礎,是這段時期中大膽創作的最佳範例。另一件作品《T1976-H44》宛如日落時的都市景致,三道垂直的黑色色帶切割出極為細緻的漸層。另一方面,在《T1975-K36》中,這些條紋裂解為一塊塊並列的標記,近似圖騰,彷彿是一種新標誌的圖像。在這個系列中,標誌始終存在,它們與墨轆的痕跡共存。儘管哈同在技術上進行了創新,他的作品卻展現出一致和延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