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 台灣原住民族藝術特區 | ART TAIPEI 2025

生存韌性的藝術 : 2025 ART TAIPEI 「原住民族藝術特區」

策展人/徐文瑞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ART TAIPEI 的「原住民族藝術特區」於今年(2025)進入第六屆。本屆以「生存韌性的藝術」(Survivance Art)為主題,回應當代原住民族面臨長期殖民統治下,同化政策造成文化流失,及至民主化之後得以正當名義進行文化復振,當代藝術創作也才在21世紀的今天開花結果。

 

英文 survivance 一詞系 survival (續存、存活、生存) 的古老形式,但作為一個概念,它是由美洲原住民(安尼什納貝Anishinaabe族)文化理論家傑拉爾德‧維澤諾(Gerald Vizenor)所提出,指「一種積極的存在意識,是原住民族歷史故事的延續,而非單純的反應或僅僅是存活的名稱。」強調當代原住民族主動積極的生活態度,而超越了僅在部落文化廢墟中存活而已。在其中,藝術的創造力是重要的元素,誠如切羅基裔詩人黛安‧格蘭希(Diane Glancy)進一步的開展:「sur-超越的生存,-vivance 生命力」,所以survivance 不只是生存、活下來,也是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力量、「生存韌性」。維澤諾大量運用詩歌、故事、神話和歷史文本,顯示美洲原住民族如何透過敘事實踐介入主流話語,反抗定居殖民者設定的固刻板印象。他所謂的「後印地安」(postindian)意指一種超越殖民建構的文化狀態,是對殖民標籤的解構和否定,是原住民依據自身歷史與文化背景,主導的文化身份再生與變革。放在台灣和全球的原住民主義(indigenism)的角度來看,二十世紀後半葉波濤洶湧的原住民運動,不僅扭轉了過去主流論述中原住民族多元文化傳統沒落的趨勢,催生出一股文化復振的新浪潮,同時也成就了現今所見到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空前盛況。

 

過去十多年來,台灣原民藝術家人數逐年成長,作品也更加豐富而多元,遂得以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受邀參加世界上重要的國際雙年展、三年展,例如澳洲亞太三年展、雪梨雙年展、橫濱雙年展、光州雙年展、沙迦雙年展,甚至威尼斯雙年展和德國文件大展,當然,國內的台北雙年展與台灣美術雙年展也不例外,已經是原民當代藝術家大展身手的舞台。

 

本屆「原住民族藝術特區」推出五位藝術家:希巨‧蘇飛(阿美族)、塗南峰(排灣族)、安聖惠(魯凱族)、米類‧瑪法琉 (卑南族)和宜德斯・盧信(泰雅族、太魯閣族)。

時序來到二十一世紀第一個二十五年尾端,這一群藝術家在成長時期大多經歷過1980-1990年代原住民正名與還我土地運動,也在部落文化復振過程中,頻繁地來往於原鄉和都會之間,他們繼承了傳統文化的母體,作為創作的養分,但同時也具備都會的現代經驗和國際視野。他們的藝術養成過程,大抵倚賴部落的日常文化活動,在傳統祭儀、神話圖案、衣飾與建築工藝中耳濡目染,而少有當代藝術學院教學窠臼的烙印,即或經歷學院養成,也能藉由個人創造力、部落文化薰陶,而掙脫枷鎖,展現獨特風格。這一群代表性的創作者已經在媒材、技法、個人風格等方面臻於成熟,作為這個時代的切片,見證了1990年代原民當代藝術初試啼聲之後,一個新的、成熟的創作時代之來臨。「生存韌性的藝術」意味著這些藝術家不僅代表著原住民族經歷苦厄歷史破繭而出的新生命,同時他們的作品本身也是訴說這些曲折幽微故事的力量。

 

希巨‧蘇飛(Siki Sufin,漢名廖義勝)(阿美族)於1980-1990原運的年代,跟大部分同輩的原青一樣,開始流轉於部落和城市之間,在建築工地裡打工,不同族語之間無法溝通,但是講國語是最保險安全的溝通方式。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覺醒」之後,他在1990年末決定回到都蘭。回歸部落讓他萌生創作的念頭,先後受到當時已經成熟的東海岸藝術家拉黑子、阿水(陳正瑞)、林益千、哈古等人的啟蒙與薰陶,他進入了木雕的世界,將阿美族文化、神話、傳說融入作品中。
2003-2004 年左右,他有感於部落一些老人們,經歷日本統治末期高砂義勇隊,和戰後國民政府徵召赴中國打國共內戰的台籍老兵,他們的軼事逐漸被淡忘成為黑色歷史。其中有許多人非常年輕就遠赴戰場,客死他鄉。這次展出的木雕作品主要來自這系列,「大地之母」一位母親高舉羽冠,為那些未來得及成年禮的青年戰士進行加冠之禮。「翅膀帶我回家」等歸鄉作品,取材於阿美族流傳的一首歌,「朋友,請幫我帶一雙翅膀來讓我回家,我的朋友。」 訴說飄蕩異鄉的靈魂乞求一對翅膀可以飛回家。

 

峨冷・魯魯安(Eleng Luluan,漢名安聖惠)(魯凱族)來自舊好茶部落,2002年後移居台東都蘭,目前住在太麻里。作為一名魯凱貴族之後,她從小學習編織和其他文化傳承的深厚知識。1990年代末期開始活躍於台灣當代藝術圈迄今。作品關注文化失落、殖民創傷、當代生態失衡與個人經驗的反芻,特別是作為原住民女性,游離於原鄉部落之外。不論大型裝置或小品之作,都能予人內省、凝練、欲言又止之感。此回展出作品以木框編織為主,透過層層穿越的鉤織,構作出繁複的意象與隱喻。「棲水之地:ㄧ個消失的所在」有五件小品作品,畫面上看似等高線串連的山和水、花草,卻在環境變遷和土石流侵襲破壞後,不能復見祖先遺留下來的水源地。「我是誰」中佔據會面中的巨大背影像是一條隱隱牽動生命的力量或命運,這是藝術家自我探尋的存在主義之作,她將長期積累的鬱結和光彩融合於結構錯落的畫面之中。「夢遊三部曲」是掏空心肺的作品,呈現她長年以來縈繞不去的幾齣夢遊境遇:「舊好茶的洞房夜(童年夢遊)」、「霧台的水龍頭(遷徙與家族記憶)」、「夜裡跟隨獵人的魔幻山林(清醒中的夢遊感)」。

 

米類・瑪法琉(Milay Mavaliw,漢名周美玲)(卑南族),幼年在卡大地布(知本)部落度過,成為專業運動員後遠赴日本學習室內設計,長期在設計業工作發現無法滿足創作的慾望,近十年轉向藝術,真誠面對自己的存在。在日本求學期間就意識到自己對原住民母體文化的認知匱乏,因此藝術創作中她格外著重原文圖案的表現,透過對色彩與圖形的敏銳和紋路的細緻手感,她發展出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由於部落的養成她也擅長編織裝置,甚至把編織的感知融入繪畫之中。所以作品看起來如織如畫,她稱之為「織畫」(weaving painting)。這次展出「圖騰之謠」的「織畫系列」和「聚系列」。圖騰泛指原住民各族群祖靈的圖像,其中融合創始神話中人與自然、宇宙的連結。圖騰之謠即是這些圖案編織出來的歌曲,在這些看似抽象的畫面中,其實是部落日常祭典(豐年祭、祖靈祭等)所唱的「記憶、團結、承繼與希望」,顫動的筆觸刻畫著每一位族人的生命歷程。從個人到集體,從部落到都市、國家、跨物種的大社會,原民的生存韌性會繼續在這些圖案中遺傳下來。

 

塗南峰(Laluyu Pavelav)(排灣族)年輕時曾為北漂的工地建築工人,回歸部落後在中排灣強大而濃厚的木雕文化生態中,自學而成為木雕藝術家,成立「啄木鳥藝雕坊」,自喻為啄木鳥要使傳統的文化枯木重新獲得新生,也是藝術家化腐朽為神奇之意。現為文化部的文化保存者,負責部落工藝的傳承。他展示一系列排灣族禮刀和祭典使用的連杯,也是他最令人驚嘆的造詣。台灣原住民族中,有數個族群具有「禮刀」文化傳統,禮刀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承載成人禮、社會地位及文化義意的重要象徵。排灣族禮刀具有儀式與護身符的概念,刀鞘上常鑲嵌細緻的雕刻與象徵性圖樣,如百步蛇等神聖圖騰。禮刀是男子成年禮和社會地位象徵,也具備著避邪與祈福等意涵。排灣族有嚴密的階級制度,禮刀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在族群身份認同中具不可替代的核心意義。塗南峰的禮刀雕刻細膩精緻,擅長以傳統排灣族圖騰,如百步蛇、人形及動植物紋飾進行立體雕飾,展現傳統文化的神聖與美感,同時利用巧妙的視覺張力展現當代精神。他的作品常採用堅硬且易雕刻的木材,如番龍眼木,結合朱紅、黑白等傳統色彩,強調刀柄與刀鞘的多層次視覺效果。

 

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擁有太魯閣族與泰雅族血脈,成長於部落,深受族群文化薰陶。她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藝壇生涯始於2001年,擅長以油畫為主要媒材,作品兼具強烈的自傳性與對土地、環境的關懷,成功融合原住民符號與現代藝術語彙,創造出當代原住民現身的形象。她將耆老的生命經驗、族群歷史與文化規範轉化為繪畫主題,表達族群身份認同與生命理念。她特別關注Ptasan(紋面)、Tminun(編織)、Gaga/Gaya(族規)等文化元素,並以織布圖紋所傳達的「文字」為創作靈感,將這些傳統圖案透過繪畫形式重新詮釋,成為探索自我與文化連結的藝術語言。她的作品風格突出,色彩鮮明,大膽且純淨,如泰雅族的紅、太魯閣族的白,以及象徵自然的黑夜與海洋色調,彷彿將觀者帶入南島文化的精神循環與當代生命力。2012年作品〈身體與靈魂的對稱關係〉,即以具象現代物件與抽象織紋對比,呈現傳統與現代、虛實交疊的思維。此外,宜德思持續推動「跳島」創作計畫,自2013年起旅訪太平洋多個南島族群島嶼,包括紐西蘭、大溪地、夏威夷與關島等,從國際視角拓展對南島語族文化及殖民主義歷史的理解,進一步彰顯其作品的跨文化對話與全球性命題。她曾獲Pulima藝術獎首獎,展出足跡遍及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當代藝術館,並參與澳洲、法國、美國等國際藝術展覽,包括布里斯本亞太三年展、雪梨雙年展,展現其藝術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

希巨.蘇飛

希巨‧蘇飛 Siki Sufin

安聖惠

安聖惠 Eleng Luluan

塗南峰

塗南峰 Laluyu Pavelav

米類.瑪法琉

米類·瑪法琉 Milay Mavaliw

宜德思.盧信

宜德思·盧信 Idas Lo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