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色皮系列,是以壓克力顏料為基底,透過多層顏料的薄敷,待顏料乾涸之際在上面做雕刻。藝術家時而使用雕刻刀,其俐落的邊緣線雕刻出鏤空的孔洞;時而使用電鑽等工具,產生相對有機、具規則的形體。減去的畫面空間,使得光束映照與穿透孔洞,在畫面與牆面之間投射出柔暈,營造出多維度的空間感,也暗喻華夏傳統「皮影戲」燈火映影、虛實交錯的視覺詩意。
林墨常說,他作畫的目標並非追隨意識流任性揮灑,而是設法跳脫意識,進入一種無意識的純粹狀態,潛藏心靈深處的形象與情緒得以自由飛散,最終凝聚於畫布。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往往色彩斑斕、層次錯落,深沉與輕盈的色調彼此滲透,時而以鮮亮色塗抹基底,再以低彩度顏料覆疊;時而在柔和色調之間,悄悄埋入一抹幽暗,底層暗色像被覆蓋得若隱若現,以此製造光影的呼吸感,並將平面維度營造出更具層次的縱深。
曾有藝評家說林墨的作品,是用色彩和繪畫來表達中國傳統哲學道家思想,「 華而不露,若隱若現,若即若離」。在他的畫中,可以讀到一切,似山、似水、似花、似草、似風、似雲,卻又什麼都不是;與此同時,卻又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內在氣息。形體是散亂的,是細碎的,是模糊的,而內在的魂魄卻脫穎而出,有時是驚恐,有時是驚喜,有時是甜蜜的欲望的流溢,被一種不言而喻的力量彙聚在一方畫布之上,正是中國藝術「形散而神不散」 的奧義所在。
林墨的畫作並不追求具體再現某座山、水面或一朵花,而是在色彩與筆觸之間營造出「氣」的流動,它有山的穩重、水的靈動、花的嬌豔、風的飄忽,卻又不被任何實體形象所侷限,留給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在技法上,林墨常將色塊與線條分散、碎裂地敷設,營造出看似鬆散、模糊的畫面狀態,但他卻能藉此讓畫面中的「神韻」,也就是作品所承載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