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藏藝術空間股份有限公司 | ART TAIPEI 2025
無盡藏藝術空間股份有限公司_Zhaoju WANG 王 昭 舉_Domineering the World 縱橫四海
王昭舉 | 縱橫四海 | 油畫 | 1200 x 200 公分 | 2023

十二米巨幅油畫《縱橫四海》,是我這幾年油畫創作題材方面的一個轉型。自去年完成《文成公主》後就開始醞釀關於成吉思汗的構思。以前的創作題材大多集中於鄉土情懷和藏族風情,而像這樣重大歷史人物之類的創作還是第一次,這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歷史素養,同時還要具備駕馭整體表現的能力!從藏族題材轉向蒙古題材,對於我算得上一個嶄新的領域。是一次嘗試,更是一種考驗!

確定創作意圖後,為了進一步獲取詳實的歷史素材,更好地實施創作計畫,我決定參觀一些與之相關的博物館和名勝古跡,以此啟動創作靈感。歷時月餘,一路走來,著實大開了眼界,充實了認知,進一步奠定了創作方向與格調定位。特別是深入內蒙多地,切身體會到了草原民族強悍的精神內核與文化張力,一種不一樣的精神饕餮。征戰殺伐是蒙古民族骨血裡流動的強大基因,那是一種面對生存、勇者無畏的鐵血精神,是長生天賦予遊牧民族的靈魂信仰。

采風的目的是為自己日益疲憊的認知輸送新鮮血液,長期的經驗總是讓我們容易沉湎於習慣性重複,為了突破認知盲區,我們必須學會從新的角度審視問題。

春暖花開,我開始了一個人的旅程,一次從現實需求到精神純化的靈魂之旅!我沒有直達目的,而是欲北而南,先行南通狼山,膜拜了大勢至菩薩,那是我靈魂皈依的長生天!站在高聳的崖壁,憑欄處,瀟瀟雲雨,放眼南國第一江山,心靈頓覺無限的超然!於是胸中澎湃起完顏亮的那首詩,“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天地萬物,誰主沉浮?這讓我想起了歷史上那些叱吒風雲的許多英雄!然後九華山,瞻拜了地藏王菩薩道場,雨中體驗不一樣的心靈苦旅,頓覺歲月倥傯,人世無常,更加感念慈航普度的大智大覺。

南昌滕王閣,那裡有大唐才子王勃飛揚的文采!《滕王閣序》的文壇光芒連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南國氣象,早已在我的心中凝成一幅不朽的詩意充沛的畫卷!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江南錦繡地,果然是人才薈萃、龍興鳳舞之天堂。南昌的歷史積澱深厚,文化魅力四射,自然不能忘記參觀博物館,特別是海昏侯博物館。

對於以上三地的參觀,與其說是為了創作,不如說是為了追尋心靈的淨化,與其說是感受歲月承平的欣喜,不如說是反思歷史動盪的苦難之殤!

之後,乘機飛往成吉思汗的古戰場:呼和浩特、烏海、包頭、鄂爾多斯……

歲月千年,移風易俗。刀光劍影,都已遠去!一路追尋與成吉思汗有關的歷史遺跡,雖是大疫之後,百廢待興,但也收穫滿滿。匈奴博物館、昭君墓、內蒙古博物館、成吉思汗博物館、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雕像群、民族風情園,一件件,一幕幕,讓人浮想聯翩,思緒穿越千年,烈馬彎刀、戰火硝煙。縱橫捭闔的草原英雄,呼嘯著!鼙鼓動地,萬馬奔騰。殘陽裡,大纛獵獵,暮色如血。

穿行在千里蒙古草原,猶如置身兵戈崢嶸的古戰場。餘意未盡,我循著成吉思汗征伐的蹤跡,繼續向寧夏銀川前進。鎮北堡影視城、大夏帝王陵……

賀蘭山下,衰草連天,荒陵殘丘,天蒼蒼,野茫茫……

邊走邊看,邊看邊醞釀著創作構思,一路走來,草圖基本成型。

成吉思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對於這一點,史學家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而是蒙古人,因為他的成長經歷以及早年的一些事蹟,多發生在今天的外蒙。其實外蒙本屬於大中華,因滿清民國政治混亂,國家衰敗,而致外蒙獨立,至今也不過百年。同屬於蒙古民族,對比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其人口基數還是經濟總量遠超外蒙,所以真正的蒙古主體在中國。況且自古以來,北方少數民族一直與中原王朝存在著割捨不斷的聯繫,儘管有戰爭,但也有貿易往來及文化交流。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長期共生,也極大地深化了少數民族的社會制度和文化認同,加速了文明進程。特別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建立了蒙元王朝,並統治中國近百年,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蒙古民族與中原漢文化的融合。所以,蒙古族是大中華的一個組成部分毋容置疑,他們都是中國人。不止是鐵木真,包括歷史上的匈奴冒頓、鮮卑檀石槐、突厥阿史那燕都、回紇骨力裴羅、瓦剌也先、完顏額骨打、滿清努爾哈赤這些部族首領,皆是無可爭議的中國古代歷史人物。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尊號“成吉思汗”(蒙語“上天賜予的堅強大汗”的意思),蒙古族乞顏部人,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他的父親也速該死後,幼小的鐵木真被敵對部族驅逐,被迫投奔克烈部。後集合部眾,於1189年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經過一系列戰爭,在1204年基本統一蒙古高原。1206年在斡難河源即汗位,建立大蒙古國。建國後,實行千戶制,建立護衛軍,並頒佈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大紮撒》。經過多次的對外戰爭,他佔領了東亞金朝的大片領土,並滅亡西夏、西遼及中亞的花剌子模,其征服足跡遠抵黑海海濱。1227年,鐵木真臨終前定下“聯宋滅金”的戰略,死後埋葬成謎。他的繼任者三子窩闊台接替汗位,繼續他未竟的宏圖霸業,至其孫忽必烈滅掉南宋,建立起橫跨歐亞的蒙元大帝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並非“只識彎弓射大雕”!他起於微末而縱橫天下。帶領總人口不足六十萬、軍隊只有十萬的蒙古人橫掃歐亞,戰勝、征服數百萬、乃至數千萬人口的大國西夏、西遼、花剌子模以及金朝和南宋,把領土擴張至 3300 萬平方公里,疆域東臨太平洋,西至黑海沿岸,北抵北冰洋,南到南中國海。他以非凡的才能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的軍事奇跡,是什麼原因讓他能夠橫掃千軍,所向披靡?我想概括下來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無後勤保障之憂。古時候亞歐大陸的北部是水草豐茂的茫茫大草原,蒙古人習慣了遊牧生活。每次蒙古軍隊征戰,就帶上牛羊群,一邊放牧、一邊行軍,渴了喝奶,餓了吃肉。攻城掠地,就地取財,以戰養戰。

第二,先進的騎兵戰術。草原民族善於騎射,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就是借鑒了北方匈奴的“胡服騎射”得以稱霸諸侯。成吉思汗的軍隊結合以往的遊獵經驗,發展出強大的騎兵戰法。每臨陣,充分發揮騎兵強大的機動性和衝擊力,將輕騎與重騎相互配合,先用輕裝騎兵突襲、再用重裝騎兵碾壓,對敵形成橫掃之勢。其次是蒙古騎兵每人兩匹馬,為了快速奔襲,他們可以輪番換馬。

第三,彎刀、利箭和火炮的使用。有弧度的彎刀作為騎兵裝備,靈活性遠超傳統的刺殺類兵器。加上天生精於射獵,他們把弓箭的遠端攻擊能力發揮到了極致,蒙古軍還有效地將炮兵和騎兵協同作戰,展現了空前的殺傷力。

第四,死士沖陣。每次攻城掠地,對於抵抗不降的城邦,蒙古軍攻陷後,就大肆屠城,這種血腥手段讓敵人聞風喪膽,從而喪失抵抗意志。然後把降者編成前鋒,讓他們沖往一線,作為攻伐下一城池的炮灰,這樣不僅消耗了敵人的力量,還保留了自己軍隊的完整建制。

第五,蒙古軍沒有軍餉,以戰功分配戰利品。這很像戰國時期贏秦的獎勵軍功制度,使得蒙古士兵的戰鬥意志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

第六,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吉思汗崛起的時代,域外民族正處於衰落狀態,這使得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得以席捲天下。當時控制中國北方的完顏大金已經漢化,喪失了曾經的武勇精神;中亞的伊斯蘭民族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也是內亂不斷,無法阻擋蒙軍銳氣。

第七,成吉思汗雄才大略,具有超凡的領袖氣質,人們自願臣服於他。同時成吉思汗也善於利用宗教信仰,通過薩滿巫師,讓蒙古人相信他是受命長生天而統治草原的主人,凝聚了蒙古人的整體力量。

第八,獎勵制度提高了蒙古軍隊的內部潛力。蒙古國建立後,成吉思汗將全蒙古國百姓編組為九十五個千戶,分別封給開國功臣,任命他們為千戶長,並能世襲。即“千戶授封制度”。還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精銳的質子護衛軍,以此制約分封在外的地方勢力,增強了軍隊的內聚力。

第九,重視人才。契丹貴族耶律楚材成為成吉思汗的決策智囊,他大力推動文治,逐步構建“以儒治國”的方略,對蒙古民族從遊牧生活邁向完善的封建制度起到了關鍵作用。

從歷史角度審視,成吉思汗不只是草莽英雄!他是一位爭議性的人物。有人認為他是野蠻殘忍的侵略者,也有人認為他與子孫長期發動對外戰爭,促進了歐亞大陸的文化交流,對之後的世界格局與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統一了蒙古,對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鐵木真至今仍被蒙古人視為民族英雄。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封建王朝,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帝國。整合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分歧,也衝破了彼此之間的鴻溝,加速了人類文化融合的進程,無疑,成吉思汗是一個創世紀的英雄,一個世界秩序的征服者。

自古以來,北方草原,都是充滿激情與殺戮、野蠻與掠奪的古戰場。草原民族依草而居,飄蕩遊獵,長期以來形成了骨子裡強悍的基因。義渠、戎狄、東胡、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黨項、沙陀、契丹、女真、蒙古。這些環伺在大中華北方的少數民族,幾千年來猶如騷動不安的胡狼,不停挑戰北部邊疆的安寧,不停點燃連綿不息的烽火狼煙,也書寫著千百年來大漢民族戍邊反擊、盪氣迴腸的戰爭詩篇,從中誕生了無數英雄人物,也給後人留下許許多多薪火相傳、膾炙人口的不朽傳說。

無疑,成吉思汗,是其中的佼佼者!

成吉思汗似乎從呱呱墜地開始就與命運不停地抗爭,長大後,東擋西殺,縱橫捭闔,所向披靡。除了具備卓越的政治智慧,他的軍事才能同樣超凡脫俗。他的一生散發著激情與殺氣,因為他骨子裡流淌著滾燙的熱血。他的傳奇人生,散發著英雄主義的光芒!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英雄。銘刻在骨子裡的英雄主義情節,乃至對英雄人物的崇拜,使得我每每想起那些在歷史滾滾長河中叱吒風雲、驚天動地的英雄們,胸中總是升騰起一股強烈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貪狼”的壯志豪情!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一位頂天立地的曠世英雄,他的壯舉改寫了歷史,也征服了世界!

蒙古人遊牧為生,四海為家,天做穹廬地當床,牛皮大帳就成了他們棲身的家。作為統治者,成吉思汗的金頂大帳一定是行走的、裝飾輝煌的宮殿,更是辦公指揮中心。每每出征,由二十頭蒙古腱子拉動,其場面之恢弘,氣勢之奪人可想而知。

這幅作品的構圖,我把金頂大帳作為畫面的表現重心,用以支撐起營造畫面的整體氣勢。作為出征前的誓師場景,千軍萬馬,攻城器械、鼙鼓旌旄、兵戈甲胄自然是構成畫面氛圍的組成元素。這幅畫原定十米長,反復推敲構圖,發現二十頭牛拉動的金頂大帳如完全展開,畫面占位元幾乎過半,使整個構圖顯得有些頭重腳輕。雖然金頂大帳極具視覺張力,卻也過度弱化了周圍人物的份量,反而不利於更好地表現宏大的場面。於是,在十米基礎上向右延長了兩米,這樣,一些關鍵人物才更加舒展,整體場景和畫面氣勢才更加飽滿。

關於歷史元素的還原,我一直堅信源于真實又高於真實的創作思路。當然,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文學藝術,沒有人能夠真正的還原歷史舊貌,何況蒙古史料存世有限。藝術創作是一個理想化的表現過程,要完成設想意圖,就必須發揮創新求異的能動性。畫面中的每一個人物,我力求遵照歷史真實與民族特色,但又必須體現藝術感染力,主動性於是顯得十分重要。例如傳說中的蒙古狼隊我改成了兇猛的藏獒,拉著金頂大帳的蒙古黃牛我則強化了牛角的鋒利,只有這樣才能與畫面整體氣氛相契合。蒙古人崇拜雄鷹,鷹是他們的靈魂圖騰。畫面上有多處雄鷹出現,為的是更好地烘托草原特色和戰爭氣氛。蘇魯錠是蒙古信仰力量的象徵,蒙語意思指“矛”,是戰神的標誌。一般黑白兩色,分別叫做“哈喇蘇魯錠”和“查幹蘇魯錠”,即“黑”和“白”的意思,黑色象徵著戰爭與力量,白色象徵著和平和權威。我在蒙古多地發現至今許多場合,他們對蘇魯錠的推崇幾乎無處不在,足見其中的份量。十二米的畫面,蘇魯錠作為草原民族的精神符號,自然少不了它的存在。

因為畫幅巨大,人物組合複雜,為了再現千軍萬馬誓師出征的宏大場景,我對畫面的背景元素進行了相對虛化的處理,這樣才能更好地突出主題部分。

在色調的設計上,為了凸顯矛盾衝突,增強悲壯氣氛,我用色追求簡約,力求色調厚重沉穩。儘管草原總是讓人想到肥美的綠,但是為了加強畫面的整體性,我基本上規避了綠色,而向深沉凝重的灰色系列靠攏,盡力表現戰爭前奏的壓抑感和悲壯色彩!

挑戰12米巨幅油畫,這是第二次,幾年前的那幅《曬佛節》也是12米,是中國國家畫院“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的資助專案,後來被臺北藏家吳先生收藏。再次肩負如此浩繁的工程,除了內心澎湃的激情,還有骨子裡追夢不息的使命使然。所謂“一日有一日之境界”,砥礪進取,一意孤行,終究為了不負丹青!蹣跚在渴求圓滿的荊棘叢林,誠惶誠恐,心底總有揮之不去的孤獨,好在自己擁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和堅韌的意志,得以支撐著負重而行。自我踐行的路艱難曲折,心頭陽光又總是如此熹微逼仄!好在骨子裡常常湧動著英雄主義的熱血,不斷融化心魂的悲涼,糾纏著、飛揚著,也冷靜著。我且捫心自問,一路前行,冷暖自知,不都是人生的風景嗎?